红色场馆里的特别备课
7月底,正值暑假,位于惠州的东江纵队纪念馆里,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他们来自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不同学段、不同单位,但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思政课教师。
他们为何而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来到东江纵队纪念馆,他们既是参观、取材,又是集体备课。
思政课教师们在东江纵队纪念馆里参观取材
让他们走到一起的,是广东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围绕历史烽火中的伟大抗战精神,大中小学的学生将“同上一堂课”,内容既有衔接,又各有特点和侧重。
通过暑期里的一次次线上、线下的集体备课,一堂堂好听有用的思政“金课”,将在今年秋季学期,进入到更多广东中小学生的课堂。
同一堂思政课的N种解法
聚光灯下,东江纵队纪念馆展厅中央,一台铁制的印刷机引人注目。抗战时期,它曾被秘密运输,用于印制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传递战时资讯。
“当时日军封锁了道路,进步人士陈洁等人只好将它拆解,埋藏在一位农民的家中。10多名东江纵队的战士翻山越岭、肩挑背扛,硬是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线,将这部重约千斤的机器挑到了安全地带……”现场,纪念馆讲解员张秋兰对这段过往娓娓道来。
思政课老师们边记笔记,边拍照记录、低声讨论。在抵达现场之前,他们从教材上了解过这段历史,但并不知道如此丰富的细节。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些有温度的故事,就非常适合运用到课程设计中。”作为集体备课发起人,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曹群很感慨。她注意到,在听英雄母亲李淑桓、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等故事时,有几位老师还红了眼眶。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兴贤小学思政老师梁月群当下便被李淑桓的故事打动,决定将它纳入“备课素材库”。在她看来,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关键在于给孩子们种下一颗爱国情怀的种子,“老师自己要先被故事感动,才有可能感动学生”。
参观完后,带着现场收获的灵感,集体备课正式开始。
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节点,备课组分为“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两个主题小组,以东江纵队为主要案例,讲述中国精神。围坐长桌前,每个组都有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名师参加,一起讨论素材选择和衔接设计。
集体备课
“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是个抢手故事。如果每个学段都选用,该如何避免内容重复?
有小学老师提出,可以通过模拟“少年站岗放哨”的情景游戏,比如用课桌搭建“隐蔽点”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五少年的紧张与坚定,重点触发孩子对“勇敢”的情感共鸣。
有初中老师认为,除了情景体验,还需加入“五少年为何能做到”的追问,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信念支撑,如对家乡的热爱、对侵略者的痛恨,将情感升华为对“责任”的理解。
来自惠州中学的高中思政课老师陈海峰则建议,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青年担当”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如对比五少年与当代青少年在社会责任上的共通性,引发理性思考。
同一取材,各有侧重。
“当下制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正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互相割裂,或者是内容重复、交叉、断层、倒置。”曹群说,现场集体备课,让不同学段的老师们有了“同台讨论”的机会。此举,可以让内容设计有效衔接,也让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
曹群
东江纵队纪念馆场馆研究人员和讲解员的加入,也提升了这堂“金课”的“含金量”。
有研究人员补充了大量一手史料,确保教学内容准确详实;也有人从宏观历史视角分析故事的时代意义,帮助老师们跳出单一叙事,理解背后的历史逻辑。
五少年传递情报时的紧张神态、北撤时军民相拥的场景描述……结合日常讲解经验,不少讲解员向老师们分享了故事中最能引发共鸣的细节,建议可以将讲故事与展馆实物相结合,让思政课更具体验感。
“这些生动的现场感细节,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都有助于让历史故事更易被学生接受。”陈海峰说。
让思政课老师“走”到一起
来到东江纵队纪念馆之前,思政课老师们已经进行了4次线上备课。
连续4周的每周三晚上7点半,线上备课如约开始。隔着屏幕,他们分享观点、切磋碰撞、打磨细节,有时聊到晚上10点多,还不愿结束。
在此之前,因处于不同学段,针对思政课程协同的问题,他们存在着不少困惑。
“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广州市番禺区毓贤学校思政课老师关绮华说,自己长期任教初中,缺乏对小学、高中和大学课程内容的了解。
很多年前,她在准备一节“基本经济制度”主题的公开课时,很是苦恼。无论怎么设计,一节课都只能讲完两个制度,无法再纳入第三个。
偶然与一位高中老师闲聊时,对方提到,高中课程里也有相似内容,且更为深入。“为什么你要用一节初中的课,把高中的东西都讲完?”对方“点醒”了她。
关绮华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源于对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把握不准。这是思政教师们的普遍困扰——长期以来,不同学段的老师间,都存在着交流的机制障碍。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这为解答他们的困惑指明了方向路径。
广东迅速行动。同年,广州市教育局任命曹群为广州市学校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经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他们搭建平台、形成机制,逐渐孵化出一批品牌活动、打造一批示范“金课”、征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文,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同时培养一批优秀师资队伍。
曹群发现,经过6年探索,如今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经不缺乏理论指引。难点在于实践推动——如何才能让不同学段的老师们真正讨论起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经验推广?
集体备课,让这群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们“走”到了一起。
“我的初衷就是让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坐在一起研讨,使我们的教学设计能遵循教育规律、能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体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学要求。”曹群说。
作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主持人,她依托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发起课题,召集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共同参与。
这个暑假,从线上到线下,从单独到集体,从专题讨论到日常交流……集体备课热火朝天,他们组建的微信群里,每天都在交流和讨论。
“除了备课本身,我们还探讨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关于集体备课的机制和范式问题。”陈海峰分享道,老师们从“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出发,构建以“时间、主题、学段”为核心的课堂内容,进而再聚焦“主题的具象化”,挑选素材,最后形成了课堂环节的设计模板,有助于面向更多思政课老师推广。
“金课”将送到大中小学课堂
从东江纵队纪念馆回来不久,7月31日,另一场聚焦“政治协商”主题的集体备课,在广州市政协文史馆开展。
整个暑假,他们将进行至少3次这样的线下备课研讨。过程中,曹群与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传月,共同给予思政课老师们备课指导。
每次研讨的内容都在循序渐进。曹群表示,此前研讨备课多在于思路梳理和内容设计,而8月6日,名师团队还将进行一次线上磨课,重点打磨修改课程讲稿。
伴随着机制建立,思政课内容的特别设计、教学的灵感……一系列“金点子”在每个学段间流动。陈海峰说,自己既感受到了大学教授们严谨的理论逻辑,也感受到了小学老师们灵活生动的课堂设计,“作为高中学段,我们兼而有之,启发很大!”
8月底,这门时长约8-10分钟,分别针对大中小学学段的思政“金课”,将正式录制,并进行试讲。秋季学期开学后,它们会进入到大中小学的课堂,面向更广泛的师生群体示范推广。
如今,广东已在全省组建53个高校牵头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覆盖21个地市260多所学校;90多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跨学段联动,形成“高校带中小学”的成长格局。
但如何加深不同学段教师协同育人程度,使内容及时调整、优化、衔接贯通,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体备课机制是其中一个成功探索。”曹群说。
“更长远看,仅有名师示范不够,我们要吸引更多老师加入其中。”江传月希望,未来能够打造广东省级层面,甚至全国层面的优质思政课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共享金课示范、一体化教案模板等,让更多老师拥有免费学习的机会。
曹群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多方面形成合力。
“广东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她表示,思政课教学改革将继续加强与红色场馆的联动,打造“大思政课”,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亲和力。
例如,场馆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研发“课程资源包”,包括教案、课件、特色故事集、实践活动指南等,为“每个学段学什么”“用馆里的什么东西学”提供指引;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研学更加有趣;把好课拍成系列节目,将思政课的精神“星火”,播撒到更多人群……走进红色场馆里的集体备课和思政课堂,将给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李秀婷
拍摄/剪辑:南方+见习记者 赵子杰
瑞和网配资,正规炒股配资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