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战俘的管理教育上,开始时,俘管处存在宁左勿右的倾向,延续国内改造教育俘虏的旧模式,对“联合国军”战俘的特性认识深度不够。比如,对战俘进行思想教育时,简单生硬地给他们讲社会发展史,讲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类本身,人是由古猿变来的。
这些观念与“联合国军”战俘传统观念中“上帝创造宇宙万物,又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宗教信仰截然不同,在战俘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战俘听到俘管干部的这种说法时,个个伸长脖子摇着头,表示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样讲是对上帝的亵渎。还有些干部给战俘讲剥削制度,讲美国的腐朽、没落,资本主义已进入垂死阶段等,这也引起战俘的思想抵触、情绪波动,战俘普遍对教育感到厌倦。
不少战俘认为志愿军是进行“宣传”(西方与中国对宣传的看法不同,认为“宣传”就是撒谎、骗人),是“洗脑”“灌输”,要他们“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政府”等,战俘中存在着与管教干部相对立的情绪。
1951年夏秋间,军委总政治部派出敌军工作部黄远部长来到志愿军碧潼战俘营,向俘管处传达周恩来的指示。周恩来指示的核心内容是:“消除敌对,缓和矛盾;拥护和平,反对战争。”
根据周恩来的这一指示,俘管处重新对战俘的管理教育工作进行调整,终止不切实际、不问对象的教育要求与方式。对战俘只进行与他们愿望相一致的和平工程教育,反复细致地对战俘讲述志愿军的政策,使战俘消除对志愿军敌对、恐惧、怀疑的情绪,打破美军对他们进行的蒙骗、敌视宣传。
对于“联合国军”战俘的称谓,开始时各战俘营、中队没有统一要求,有的称“俘虏们”“各位俘虏”,有的称“大伙”或“朋友们”,有的什么称呼也没有,只严厉地喊一声“安静”,便开始讲话或做报告。称谓看起来事小,却可以体现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俘管处主任王央公在报经军委总政治部批准后,统一把对战俘的称呼改为“学员们”。改称后,战俘反应热烈,认为不把他们当俘虏看待而当作学员,拉近了他们与俘管人员之间的距离。
志愿军进行的和平工程教育有以下一些内容:
最初,是对战俘进行志愿军宽待政策的教育,在这项教育中,俘管干部向战俘解释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军队的性质,以及中国军队为什么会入朝作战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清志愿军宽待政策的内容,使战俘认识到志愿军是一支与其他军队迥然不同的文明之师、仁义之师;志愿军言行一致,纪律严明,说到一定做到,同时,还向战俘说明志愿军与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普通人民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他们放下武器后,志愿军即不再把他们当作敌人对待。用事实说话,消除、化解战俘对志愿军的敌对、恐惧与怀疑态度,使战俘情绪尽快安定下来。经过这些教育,战俘根据自己被俘后的实际经历,普遍感到放心,有的战俘反映说:“听了俘虏政策,我们松了一口气。”“未听到政策报告前心里很紧张,心情一直很不平静。现在心里有了底,好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瑞和网配资,正规炒股配资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