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列岛若沉没,谁会第一时间拉一把?——2024年东京学者圈定四国名单背后的故事
前阵子去外婆家吃饭,她还在念叨小时候看过的那部《日本沉没》,说是“地球要闹脾气了”,这两年东京电视台又翻拍了一遍,连隔壁小区的阿姨都能聊出一堆末日设想。其实,不光民间瞎琢磨,日本学界也动真格搞起了“假如有一天整个日本列岛掉进太平洋”的推演。
这个话题乍听跟科幻小说似的,但人家研究得还挺细致。2024年春天,东京大学灾害研究所开了个闭门研讨会,据说连首相府都派人旁听。他们给出了一个名单: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和韩国。这四个国家,被认为最可能在关键时刻出手救援。
顺着这个名单翻下去,美国自然是榜首。老美在日本安插基地那叫一个密集,从冲绳到横须贺再到青森县三泽,每次我路过佐世保港,都能看到美军舰队像摆摊一样停着。有人打趣,说如果哪天海啸来了,美军航母比自卫队快多了。据五角大楼去年年底发布的一份东亚兵力部署评估,美国驻日部队可72小时内转移5万灾民,还不算航母编队临时扩容。
但现实里美国国内也乱糟糟,“救别人还是先顾自己”这种声音越来越多。有位旅居加州的表哥讲,他们社区讨论防灾物资分配的时候,日本邻居就被排到了后面,说白了盟友归盟友,到时候实际行动还得看政坛风向。不过美日同盟条约签得死死的,《安保协定》最新修订稿里明文规定,一旦遇上不可抗力,美方有义务参与紧急救助。所以至少名义上,美国不能不管。
澳大利亚被放第二,其实也不是随便凑数。我前年在悉尼读书时认识一个日裔同学,他说他们家族早就备好“澳洲避难计划”,甚至买好了珀斯郊区的小房子——万一祖国真出事,全家立马飞过去落脚。澳洲地广人稀,这几年和日本关系愈发亲近。《共同宣言》签完之后,两国军事合作频率直线上升,就连昆士兰农场主都开始学习简单日语,为将来接收难民做准备。这种生活细节,在当地华侨圈子里流传不少,有些夸张但未必全无道理。
不过,要让澳洲一下子接纳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灾民,也不是件轻松活儿。本地居民对移民潮一直心存芥蒂,有段时间墨尔本街头出现反对大型难民营的小型游行。我堂姐曾经带孩子逛动物园碰见过一次,说现场气氛很微妙。但官方态度却始终偏向支持,大概也是考虑到长期战略利益吧。“资源换人口”,这是南半球流传已久的一句俗语,意思就是土地宽裕总归要用起来,只不过怎么用法各有算盘。
巴西入选则纯粹靠血缘和历史积淀。在圣保罗市Liberdade街区溜达,你会发现满眼都是寿司店、小型神社,还有操关西腔调的大妈卖豆腐。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数据,现在全国范围内有超过210万名日裔居民,其中很多家庭祖辈就是二战后迁徙来的工厂劳工。一位当地记者写道:“我们这里每逢樱花季,比东京都热闹。”甚至市政府专门批准部分公告可以用日语播报,这点倒挺新鲜。去年刚签的新协议,把马托格罗索州划了一块“备灾农业区”,屯粮300万吨大豆,就是为了应付极端情况备用——这些冷门细节只有跑基层的人才知道,不信你问问住在那里十年以上的华侨老人,他们都有印象。
至于韩国嘛,这事儿就更复杂一点。我记得小学课本里提过日韩之间那些陈年恩怨,从独岛争端到历史问题,两边吵架从未消停。但釜山离福冈只隔200公里海路,一趟轮渡不到三个小时。今年春天两国刚敲定新的科技合作框架,在半导体、电池等领域联手搞研发。一位釜山大学教授私下透露,如果真的发生灭顶之灾,“邻居再冤也是邻居”。毕竟,当初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也曾收留不少韩籍难民,现在轮到韩国回报,人情账怎么算都有点分量。当然具体帮多少,是象征性伸手还是全力以赴,还真不好预判,要看当时总统府里的气氛以及舆论压力吧。这种事儿,经常是领导一句话决定生死走向,小人物只能干瞪眼等消息罢了。
其实最让外界意外的是,中国并没有被列入那个优先名单。有些专家分析,中日在普通百姓层面的互感并不算高,据联合国社会调查显示,日本87%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观感,中国超六成群众对日本亦然如此。但如果按实际距离算,北京飞东京才3小时10分钟,比我坐高铁回老家的时间还短;上海直线距长崎690公里,一艘高速船一天能往返三趟。而且经济联系早已深度捆绑——2024年度中日贸易额达到3083亿美元,是彼此最大的进口来源与第三大贸易伙伴。如果真遇上生死劫,两岸沿海产业链都会跟着震荡,用我爸的话讲:“邻居失火,自家屋檐绝不会安稳。”
今年元旦石川县强震那次,我表弟正好人在金泽旅游。他发微信说,当晚酒店大厅挤满各路志愿者,包括不少中国留学生自发组团送水送饭。当晚外交部第一时间表示愿意提供必要援助,这类新闻一般只登头版一天,但实际上很多小型慈善组织一直默默运作着。从地方村医口述来看,那几天医院接诊记录中确实出现大量汉字姓名,多数为志愿者身份登记。这些碎片化信息藏在地方档案馆角落,很少有人关注,却是真实存在的一环,也是国际关系中无法忽略的人情纽带之一(参考:联合国亚太经社会《2025年亚太贸易链依存度白皮书》)。
当然啦,把这么大的命题丢给几个专家或政府官员决策,总归缺乏生活温度。我爷爷年轻时候曾混迹横滨唐人街,他常挂嘴边一句话:“远亲不如近邻。”据他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横滨港口遭遇台风袭击时,中韩商船老板合伙请来渔夫帮忙抢修码头,也没人计较什么民族仇怨,只求活命而已。有一年冬天暴雪封路,全城断电,他借宿一家朝鲜族餐馆,对方直接掏锅煮粥招待,说到底都是血肉凡胎,没有什么绝对敌人或朋友。“世界那么大,其实大家都差不多。”
所以究竟谁会第一个伸手?恐怕没人敢拍胸脯保证答案永远有效。不妨看看村医闲谈录里的旧笔记:1978年夏夜,新潟县渔村突遭泥石流,本地老人拼命敲钟报警,却恰巧被途径的小笠原群岛邮轮上的菲律宾水手听见,于是一群异乡客成了当天第一个赶赴现场施救的人……这种巧合,每代人身边总能碰上一两桩,不写进史书却刻在人心底多年挥之不去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美国防部兵力部署报告、巴西统计局及相关地方档案口述等处。
瑞和网配资,正规炒股配资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